儿科是安徽省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学科,硕士学位授予点,儿科学教研室为安徽省教育厅重点课程,安徽医科大学重点教研室。科室共有固定床位110张,设有四个病区(一病区、二病区、新生儿科和小儿神经康复病区),附设儿科输液观察室一个,同时拥有一个儿科专业实验室。学科现有医护人员88名,医生37名,护士50名,检验技术人员1名。其中正高职称13名,副高职称7名,中级职称5名,具有博士学位1人,在读博士1人,硕士学位15人。科室分成8个专业组,每个专业组均有1-6名专业化强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,已具备了一个能全面胜任医疗、教学、科研工作的集体。年门诊量9万人次左右,年出院病人0.7万人次左右,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。
在多年的工作中,学科形成了多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:小儿心血管疾病的防治、小儿肾脏疾病的诊治、小儿神经心理疾病的防治等。除此之外,儿科学教研室还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,每年的专业论文和科研课题的数量稳中有升。
1952年医院迁至合肥市,同时成立儿科专业,与内科合署办公。当时仅有陈卓人、朱子杨等儿科医生负责儿科门诊和病房工作。1954年成立儿科病区,1958年设置床位36张,医生增至16人。1959年成立儿科教研室,陈卓人任教研室主任。1965年儿科床位扩展到50张,医生增加到21人。文化大革命开始直到1971年,儿科
...(查看科室全部简介)
门诊病房工作恢复正常。1979年开始恢复住院总医师制度,床位增至60张,医师达到25人。1989年儿科迁至十层病房大楼九楼,分东西两病区,共设床位70张。1994年成立新生儿科,床位15张,陆文燕为第一任新生儿科主任。同时扩大了实验室,并建立了高压氧、电子胃镜等器械检查室。2005年5月再次迁入内科医技综合楼,开设了4个病区,共设床位110张及一日观察病房60床位左右。
儿内科有6个专业组,包括小儿肾脏病专业组、小儿呼吸病专业组、小儿心血管病专业组、小儿血液病专业组、小儿消化病专业组和小儿内分泌专业组,同时设有新生儿疾病和神经康复两个专业病房。2005年顺利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重点学科中期评估。近年来学科发展迅速,目前省级医学会专业分会主委副主委3名,国家专业组委员2名,国家级核心期刊编委4名,小儿神经康复专业与英国小儿脑瘫SCOPE进行长期的技术合作与学术交流,使小儿脑瘫治疗pete法与国际接轨,达到国内先进水平。
技术特色
20世纪80年代,由朱子扬主任主编的《中毒急救手册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,迄今已再版3次,对指导全国中毒急救发挥了积极作用;90年代胡允文主任在省内率先开展小儿铁缺乏病的调查研究,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;杨世宽、杨正修主任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研究也发表有影响的论文多篇。
目前开展的主要新技术和研究项目有:先心介入治疗及远期疗效随访、电子胃镜、肾病的综合治疗、腹膜透析、哮喘和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、儿童肺功能测定、新生儿换血疗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、促红细胞生成素防治早产儿贫血、矮小症的治疗和引导式教育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等。
(隐藏科室简介)
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